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202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法治研究中心年度总结交流会
暨筑义便民公益法律咨询站助力社区法律服务研讨会顺利召开

9a3582f79b0948a19d25760407986403.png

102日,北京建筑大学城市与经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法治研究中心(后称“名城法治研究中心”)2022年年度总结交流会暨“筑义便民公益法律咨询站”助力社区法律服务研讨会线上举行,本次年会对名城法治研究中心各项工作事宜进行总结汇报,学习交流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文件,对“筑义便民公益法律咨询站”继续建设相关事宜研讨交流,科发院副院长李雪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赵海云院长孙成双、教授姜军、教授李志国、建筑学院博士甘振坤及研究中心成员、法律系教师等共15人通过线上的方式参加研讨会会议名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石磊主持。

8d5df7f3945144e0a31258b6a6b6bb6f.png

李雪华首先对经管学院主动作为、寻找切入点为首都建设做贡献的行动做出充分的肯定,指出,经管学院在新时代首都发展建设中,应结合学校特色和未来发展重点,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方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北京“都与城”特有的城市发展大背景下,做好“城市服务”“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工作的扎实落地,为建设“人民满意城市”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对城市治理、城市顶层设计、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作出更好的、有智慧的、有效果的贡献。

孙成双对名城法治研究中心2022年以来的开展的各项工作给以充分的肯定,他指出,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组织相关成员开展多次实践活动,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法学专业大有可为,发展前景令人期盼希望名城法治研究中心今后首都城市更新、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中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李志国针对《北京市“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进行详尽的解读,分析了北京市城市发展阶段的独特性,界定为由“物”到“人”再到“人物并重”的新时代,交叉学科在此时愈显重要,单一学科单一人才都不能单独完成这项宏大工程,社区服务中社区完全稳定、纠纷解决是重要方面,发挥法律人特有的温度、有效体现法律纠纷解决中关于“情理法”融合的自由裁量,实现法律的公正正义,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人”所不能被替代的原因所在。社区法律服务中应更加注重提前预防、普法宣传的重要性。同时对名城法治研究中心的科研及实践活动给出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甘振坤作了题为《在更新中参与更新-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北京城乡更新实践与思考发言认为城市设计与城市治理、法治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金科新区、天桥街道、冯家峪镇、金叵罗村的“城——乡”服务过程四个实践样本分析,对社区服务中如何协调各方主体的关系、提升环境品质、更好实现利益分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城市更新过程中更应注重多学科、多角度的融合合作,尤其是法治的作用,疏通自下而上反馈渠道、简化自上而下信息传达、促成双向、多向的沟通循环,尊重客观规律,落实成效与主体口碑是检验一切的尺。

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长更、任超、姚捷、马龙君、张鸿绪围绕会议议题分别做主题发言,交流学习《北京市“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文件精神,对“筑义便民公益法律咨询站”继续建设相关事提出建议,分享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法治专题》专业选修课各自教学内容。法律系副教授王俊梅对次研讨会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姜军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北京市“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文件是一项详实、复杂的工作指导,其中部分内容可以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参考点,如社会服务中的便民法律咨询、社会工作以及城乡建设中指标体系的定期反馈报告为经管学院和法学专业、社工专业提供发力参考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法治专题》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和发展给以充分肯定,并建议与其他相关专业教学人员加强交流融合。他强调,名城法治研究中心需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加强建设,“筑义便民公益法律咨询站”的继续建设要和法学专业中“法律诊所”和“法律志愿者”等实践环节加强联系,对接相关政府司法机关,形成良性建设平台。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法治研究中心于2021年6月成立,主要致力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助力社区法律服务。今后,研究中心将继续加强建设,通过“筑义便民公益法律咨询站”的工作推动北京建筑大学、经管学院及法律系在首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专业力量


供稿:石磊 审核 赵海云 孙成双

分享到: